达摩殿

 
达摩祖师

达摩是印度南竺僧人,被称为“西天(天竺)”禅宗第二十八祖和“东土(中国)禅宗初祖”。 在南北朝时期的梁普通元年(公元520年),他历尽千辛万苦东渡来到广州传授禅学。当时南梁武帝萧衍立即遣人把他接到梁都建康(今南京)并尊为国师。一天,武帝十分自负地问达摩:“我称帝以来,抄经卷、建寺庙、度僧徒,这样做有何功德?”达摩十分冷淡的回答:“无功德可言。”武帝听后十分扫兴,又问:“何以无功德,愿听大师高见。”达摩答曰:“这都是有求而作,虽有非实,华而不实也。”武帝既失望又尴尬。达摩通过对话,发现眼前的这位中国皇帝对他的禅法思想根本无法理解,欲渡江北去少林寺。船民听说印度高僧欲渡江,便把船只隐蔽起来,要考考西天活佛的法术。达摩来到长江岸边,只见江面波浪滚滚空无一舟,恰巧岸滩坐着一位老妪,身边有一捆芦苇,于是达摩向老妇人深施—礼,道:“弟子要过江,无舟可驶,菩萨保佑,化棵芦苇济我代舟。”老妇含笑点头,顺手抽了一根芦苇递给达摩。礼谢过后,他轻轻把芦苇投入江面,芦叶平展伸开,犹如一舟,达摩双脚踩于芦苇之上,飘然北去。这就是千百年来流传甚广的“一苇渡江”的传说。
    嵩山五乳峰山腰有一天然石洞,深7米,宽3米,洞口向西南方向,相传达摩刚到少林寺,并没有住进常住院,而是独自一人.在此洞内面壁修禅九年,因时间久了,面影神摄入石中,所以现人们可以看见在细腻的面壁石的纹络中呈显出—高颧、络腮、浓眉、突眼、趺足而坐、身披袈裟的人影,此即达摩的身影。 达摩的面壁禅定对中国佛教影响极大,人们把达摩提倡的禅定静虑、消除杂念、顿悟成佛的方法,称之为禅学。他所开创的这一中国佛教宗派——禅宗,为佛门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境界。